19198088888

选择分类

行业新闻

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

化工业的重生

  场金融风暴,让身在美国与瑞士的两家传统化工企业面临危局。
  五年前,苯领与科莱恩遭遇行业极寒,这两家企业经营的化工业遭遇上游提价、下游低迷的窘境。行业规模萎缩、营业额下降以及利润率急降,几乎所有夕阳产业面临危机,其都被迫遭遇。这是容不得试错的反转战—它们既不巨大如巴斯夫、拜耳,有充足资本面临风险,也不是船小好调头的微型企业,能够迅速做出反应。
  面对穷途末路的环境,究竟是怎样的精彩布局,令危机中的化工企业重获新生?
  五年后。2013年,他们交出一份令人骄傲的答卷。苯领EBITDA达到历史高的4.4亿欧元,利润率达7.6%。另一方面,科莱恩在剥离了非核心业务之后,利润率连续5年走高,达到14.1%。2008年上任拯救科莱恩的全球CEO郭海力(Hariolf Kottman)说,“我的计划是尽可能让公司利润率达到17%以上。”
  危局
  在瑞士,特种化工企业科莱恩刚从阵痛中走出—曾经显赫一时的科莱恩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遭遇严重的威胁—作为一家生产特种化工产品的企业,科莱恩曾以助剂和添加剂为主要产品,其年营收一度超过80亿瑞士法郎(约合65亿欧元)。
  但是,科莱恩在造纸、皮革、纺织等领域曾经引以为豪的技术,却不再能为其带来利润。科莱恩全球执委会委员顾培楠(Christian Kohlpaintner)告诉记者:“造纸市场一直在萎缩,皮革市场年增速只有1%,而且还受动物毛皮价格波动的影响。是留在这样的行业,还是服务于年增长率6%至7%以上的行业,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。”
  郭海力认为,彼时科莱恩存在三大严重问题:现金流短缺、成本高企、组织架构复杂。这令科莱恩陷入沉疴不起的局面,2009年公司亏损1.9亿瑞郎,这种亏损是营业额、利润率双双下降的结果。作为一家特种化工企业,生产的本应是高附加值、高利润率的产品,但2009年其EBITDA(不含折旧、息税、摊销前净利润)率仅有4%。股价从94瑞郎跌落到17瑞郎,科莱恩一度被《金融时报》看做“难存活下来的那一批”。
  对科莱恩而言,危局并非全无预兆。用曾在瑞士主要报纸《阿尔高报》工作的资深记者伊莎贝尔·斯特拉斯海姆(Isabel Strassheim)的话来说,科莱恩经历了“整整一个十年的失败并购与剥离”。
  早在2000年,科莱恩曾经斥资18亿美元收购英国精细化学品生产商BTP,BTP以有机硅为主要产品。但这笔交易被普遍认为价码过高,贡献太小,在长期内始终拖累公司的发展。2007年,科莱恩关停了部分有机硅产能,并将剩下的资产摆上货架出手。
  科莱恩的前身是瑞士的山德士集团纺织化学品与特种化工产品部门,在1995年独立,并在1997年与德国赫斯特的特种化学品部门合并。毫无疑问,这样的出身令科莱恩看重其在皮革、造纸、纺织等领域的传统。
  当时,科莱恩将业务部门分为TLP(即纺织、皮革、造纸)、母粒、颜料及添加剂、功能性化学品四大板块,而TLP在其中占据次席。2007年,TLP占整个集团营收的28%,但仅取得了1%的增速。对当时的经济局势稍有理解的人,就能立刻发现:造纸、纺织、制革,正好是三大“夕阳产业”,行业本身的增速就在1%以下。科莱恩的TLP部门作为其上游,自然会受到价格传导的影响。
  危局自瑞士来到美国,位于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东北角的印地果园(Indian Orchard)是一个平静的小镇。从空中俯瞰,你很难想象这片绿树掩映的居住区里坐落着巨大的化工厂—其中有名的可能数上世纪70年代建立的聚苯乙烯厂。
  这座由孟山都建立的工厂此后多次易手,一度成为英国大化工企业英力士在美国重要的苯乙烯生产基地之一,每年可生产15万吨聚苯乙烯,相当于装满40个水立方游泳馆的标准游泳池。苯乙烯可能是人类常接触的化合物之一—从航天飞机到运动鞋底,从医疗器械到商品包装,都无法离开苯乙烯存在。
  2011年,英力士与全球大化工企业巴斯夫将双方的苯乙烯产能及资源整合,按照各半的持股比例建立了一家名为苯领的新公司,这座聚苯乙烯厂也从此成为苯领的资产。当时,很少有人意识到,这座已经运行了近40年的工厂即将走向命运的终点。